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现在时间:2015年01月23日 星期五
蕉城区多举措扎实推进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发展
来源:蕉城区委统战部   发布日期:2020-08-03   字号:T|T

蕉城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,现有畲族建制乡1个(金涵畲族乡),畲族人口1000人以上的乡镇10个,畲族人口占30%以上的行政村38个,畲族聚居自然村130个。全区有畲、回、藏、壮、布依、蒙古、朝鲜、满、傣、土家、苗、维吾尔、黎、白、佤等29个少数民族,总人口25958人,占全区总人口的5.5%。其中畲族人口25136人,其他28个少数民族822人。自全面实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来,蕉城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省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,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,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,加大民族乡村在资金、项目、技术和信息等保障力度,民族乡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,2018年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27户456全部脱贫,2019年10个少数民族贫困村也全部实现脱贫,民族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1850元提高到2019年的15721元。

1.发展民族乡村特色产业。持续实施“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”,推进我区民族乡村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乡村发展道路。七都北山大力发展畲药产业,建设畲药育苗、种植基地,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面积3000亩。八都猴盾等民族村建设了标准化茶园上千亩,实施统一规划、统一开垦、统一灌溉、机械化生产管理,韩丹村发展茶园1600亩,建成6家茶叶加工厂,采取“农户+加工厂+直销店”的模式抱团发展,现已成为闽东成片规模最大的铁观音基地。沿海民族村立足临海优势,做强水产养殖产业,漳湾雷东村发挥滩涂面积大,养殖户多,成立了以养殖血蛤、缢蛏为主的水产养殖合作社,积极引导养殖户实行“农户十基地十品牌十市场”的产业化经营模式,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管理,品牌化经营等,带动了民族村经济产业发展。

2.改善民族乡村人居环境。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,破解民族乡村振兴发展瓶颈。重视以交通、水利为重点的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,努力实现所有民族行政村道路硬化、饮用卫生水、电网改造、网络覆盖,并逐步向民族自然村延伸。目前38个民族村全部通公路,公路里程达55公里,道路硬化率为100%;38个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、通电视,其中34个村能收到18套以上电视节目。同时结合开展创建特色村寨、美丽乡村建设、村庄整治等工作,民族村文化、体育、休闲娱乐、公共卫生等设施逐步完善,民族村村容村貌大有改观。二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。切实落实民族地区卫生优惠扶持政策,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、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、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、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保护和抢救等方面,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给予倾斜和照顾,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,努力使少数民族群众不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。

3.推动民族乡村特色文化建设。找准“乡村振兴”与“少数民族特色文化”的契合点、发力点,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建筑、歌舞、饮食、服饰、节日文化的内涵,每年举行隆重的畲族歌会,展示畲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,为丰富的畲族文化活动增添了新的光彩。八都猴盾村发挥现有千亩茶园的资源优势和民情浓郁的人文优势,以畲族文化站为载体,挖掘畲歌、畲舞,培养畲族文化传承人,发起人人学唱畲歌的热潮,努力打造集农业观光和畲族风情为一身的旅游景点。八都新楼村连续举办六届“畲族歌会,展示畲族独特历史文化和浓郁民族风情,吸引大批游客。

4.提升民族乡村教育水平。一是改善民族中小学教学环境。近年来,先后争取资金200多万元,解决民族实验小学校园文化提升,民族中学实验楼及食堂改造,琼堂畲族小学塑胶操场建设,亭坪民族希望小学修缮等问题;2020年,投资1.05亿元、占地面积2.38万平米的蕉城区民族实验小学新校区也已建设完成,共配备有48间教室,能容纳2100多位学生,大大改善原先学校办学条件,并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。二是落实少数民族加分政策。全面落实中考城区考生、农村考生、报考宁德市民族中学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高考考生等加分政策,完成全区1768名高考少数民族考生、2728名中考少数民族考生的民族成份认定。三是开展高教助学活动。多渠道争取捐资助学,至2019年,累计向近450名考上大学的应届少数民族本科生捐资共计130多万元助学金。四是加大民族学校学生资助力度。落实城乡义务教育“两免一补”政策,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乡镇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子女资助。五年来,受助学生达1097人,资助金额35.47万元。

 

 

收藏】【打印】【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