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现在时间:2015年01月23日 星期五
民建先贤孙起孟的“四爱”精神和“三不”原则
来源:福建省委统战部   发布日期:2021-01-21   字号:T|T

孙起孟(1911~2010)安徽休宁人。1945年发起组织民建,历任民建理事、常务理事,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、常委,民建总会委员会秘书长,民建第一、二、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,第四、五、六届中央委员会主席,第七、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。

1995年8月,孙起孟撰写过一篇题为《爱国、爱党、爱会、爱学》的文章,把民建老一辈身上的精神财富概括为“四爱”精神,认为这是使民建能够建功立业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。其实孙老是践行“四爱”精神的楷模,他把爱国、爱党、爱会、爱学的精神融入了工作、生活的点点滴滴中,反映在了他思想和作风的一言一行里。

孙起孟曾长期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工作,1939年夏,他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,周恩来鼓励他服从革命需要留在党外,做党外的“布尔什维克”。他接受了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、爱国民主运动,为革命做出了积极贡献。新中国成立后,1950年1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实现了心中夙愿。

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,孙起孟虽然身居高位,但行事低调谦和,从不炫耀自己的历史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孙起孟重新回到民建中央、全国工商联和中华职教社的领导岗位,激情满怀,忘我工作。

孙起孟高度重视民建自身建设,引领全体会员进一步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,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路。他积极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,主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;1995年,他倡导实施“温暖工程”,为发展职业培训和捐资助学取得显著成效,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。

在担任七、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,孙起孟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,坚持民主集中制,严格依法办事,深入调查研究,积极参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、监察、视察、考察和宣传活动,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孙起孟一生奉行责在人先、利居众后,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生活中他的“三不”原则:不收礼、不吃请、不祝寿。家里日常所用的床铺、桌椅、书柜,多是50年代初政协机关配置、60年代折价卖给个人的老式家具,坏了修,修了用,舍不得丢掉。

孙起孟外出考察总是轻车简从,“罢宴”不接受吃请也是“名声在外”。孙起孟一直保持简朴作风,对自己要求严格,很多同志去看望他,不管送什么,他都是拒绝,哪怕送一盒月饼都不收。一次,孙起孟住院正赶上生日,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去看望他带了玫瑰花,临走时,他说人你也看了,花我也看了,把花带走吧。秘书曾问他这样做会不会显得有点不近人情,他的回答是:怕劳民伤财。但是当人民群众有难时,他总是慷慨解囊。每次从报纸上见到哪里受了灾,或是家乡受灾、修桥、建校,他总是积极带头捐款。2008年,四川汶川大地震时,孙起孟先捐款2万,后又捐款3万。他说,上次是捐款,这次是缴纳特别党费,充分体现了一位革命干部的爱国爱民之心。

孙起孟在生活上始终坚持低标准,工作上坚持高标准。他把毕生精力用在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上,他在政务公务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,长期以来养成了早起的习惯,无论冬夏,在凌晨4时左右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,他已经坐在书桌前开始工作学习了。

《孙起孟文稿》第一至三册在出版前,孙起孟重新作了修订校正,那时他已经在医院病榻上,病重不能说话,只能由秘书一篇篇念给他听,他听后用颤抖的手把修改意见写在纸上,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克服病魔带来的痛苦,终于完成了上百万字的审稿工作。该文稿记录了他一生经历的重要事件,体现了他的思想,弥足珍贵。(本文转载自《团结报》)

 

收藏】【打印】【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