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现在时间:2015年01月23日 星期五
企业家爱国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
来源:福建省委统战部   发布日期:2022-03-31   字号:T|T

图片.png

图为位于江苏南通的张謇故居。

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185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,祖上几代都是以农商为生。为了改变家庭命运,张謇从小被送入私塾学习,父亲希望他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。1894年,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,被授予翰林院修撰。

正是在这一年,中日甲午战争爆发。后来,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张謇在日记中沉痛写道:“几罄中国之膏血,国体之得失无论矣!”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,张謇认为,只有发展民族工业,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、抵制外国资本的侵入。于是,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,回到家乡。爱国、救国、报国,兴实业、办教育、做公益,从此成为张謇一生的追求。

在立志从商之后,张謇仔细研究了光绪、宣统两朝各年海关贸易册。他发现,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和钢铁。他意识到,棉纺织业关系人民生活,制铁事业关系国家生存,发展棉、铁两业,“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”,于是他大力倡导并践行“棉铁主义”。

1895年,张謇依靠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,创办了大生纱厂。“大生”二字源自《易经》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,这寄托了张謇的理想——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。

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。开工一年后,大生纱厂就获得2.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。此后,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,先后建成四个纱厂,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。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、肥皂厂、冶铁厂、造纸厂、印刷厂等,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,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、仓储、电力、通讯、食品、金融、地产等产业,不仅将南通建成“中国近代第一城”,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。

张謇进军工商领域并取得成功后,进一步提出“父教育而母实业”的理念,认为“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”,倡导通过实业壮大国力,又通过教育来为国育才。张謇运用积累的资金着手创办新式学校。1903年,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——通州师范学校开始招生(南通当时称为“通州”)。1905年,张謇还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——南通博物苑。张謇为南通教育总计投资257万两白银,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、纺织、医学、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、专科学校近400所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。

对于张謇实业报国的事迹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予以肯定。

2020年7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,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。从清末民初的张謇,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、陈嘉庚,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、王光英等等,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,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。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。只有真诚回报社会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,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,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。

2020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期间,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,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,了解张謇创办实业、发展教育、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,听取当地培育企业家爱国情怀、社会责任、奋斗精神等情况介绍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我这次专门来南通博物苑,了解张謇兴办实业、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。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,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,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、实业才能救国,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,提倡实干兴邦,起而行之,兴办了一系列实业、教育、医疗、社会公益事业,帮助群众,造福乡梓,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。改革开放以来,党和国家为民营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。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,要见贤思齐,增强家国情怀、担当社会责任,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,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。要勇于创新、奋力拼搏、力争一流,为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

今天的中国民营企业家,仍需传承张謇的企业家精神,以爱国情怀、创新理念、为民情愫,敢担当、能作为,创业兴业,以崭新姿态立于市场竞争中,立于国家大局中。

本文系独家原创,任何媒介转载须注明来自微信号“统战新语(tongzhanxinyu)”,否则追究法律责任。

收藏】【打印】【关闭